会议专题

川东北地区构造与热演化史恢复--来自磷灰石、锆石(U-Th)/He定年分析的约束

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U-Th)/He低温热定年技术为盆地构造-热历史恢复提供了一条新的古温标,基于磷灰石、锆石U-Th/He 定年体系的封闭温度与含油气盆地生油气窗的温度范围较为一致,利用磷灰石、锆石封闭体系启动的时间差、封闭温度差以及地温梯度可揭示含油气盆地抬升剥蚀时间、剥蚀厚度、热史动态演化、由构造抬升导致的油气藏调整时间等,基于此,通过大量的系统条件实验,建立了矿物挑选、释气及4He 定量分析、酸化学消解、U-Th 含量测定、年龄计算及年龄校正模型等六项新技术,成功构建了磷灰石、锆石U-Th/He 定年分析方法.利用构建的U-Th/He 定年分析方法,对川东北普光、通江、元坝等地区典型剖面露头样品和钻井岩屑样品进行镜质体反射率和锆石、磷灰石(U-Th)/He 定年分析,研究表明,川东北岩芯和剖面样品都经历了相同的热演化过程,并创建了该区He年龄—深度/温度动态演化模式。该区古生代-中生代地层都经历了磷灰石He封闭温度,但未经历锆石He封闭温度,个别地层样品可能达到了约170℃的最高古地温。川东北地区在古近纪—新近纪发生重大抬升剥蚀事件,其中普光地区中生代地层快速抬升剥蚀时间为25.9~9.7Ma,地层平均剥蚀速率约为121.8m/Ma,最大抬升剥蚀厚度为3000m 左右;通南巴地区中生代地层快速抬升剥蚀时间约为25.8~9.2Ma(图1);元坝地区中生代地层快速抬升剥蚀时间约为15~1.5Ma,地层平均剥蚀速率约为109.9m/Ma,中生代以上地层最大抬升剥蚀厚度约为4000m,川东北地区具有从东向西抬升主要剥蚀时间逐渐变晚的规律,这与川东北地区气藏的调整改造时间是匹配的。并系统揭示了该区动态热演化历史,该区中生代地层最高古地温接近于170-190℃,随后地层发生抬升,古地温缓慢下降;在发生快速抬升剥蚀时间之前,古地温约在95-170℃之间;在发生快速抬升剥蚀时间范围内,古地温小于磷灰石封闭温度,然后古地温逐渐降低到直至现今温度,这与青藏高原隆升引发的新构造运动在四川盆地的响应有关。

油气勘探 构造演化史 热演化史 低温热定年技术

王杰 秦建中 腾格尔 陶成 刘文汇 王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51 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151

国内会议

“全球构造、盆地与油气响应”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朱夏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

无锡

中文

104-105

2015-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