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种植模式与密度处理对滨海旱碱地棉花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在滨海盐碱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6.0万株·hm2和9.0万株·hm2)、不同种植模式(大小行0.7m+0.5m、大小行1m+0.2m和等行距0.9m+0.9m)棉花群体发育和产量.结果显示:相同种植模式下,高密度9.0万株·hm2处理的棉花产量均高于低密度6.0万株·hm2处理;相同密度条件下,1m+0.2m种植模式产量最高,9.0万株·hm2密度大小行1m+0.2m种植模式籽棉产量最高为4504.7kg·hm2;株高、茎粗和单株果枝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面降低,叶面积指数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上升,相同密度下,各模式处理的株高和单株果枝数为0.7m+0.5m<1m+0.2m<0.9m+0.9m,棉株的茎粗则相反;群体干物质质量以M2C1处理最高,相同密度处理下,群体干物质质量均表现为0.7m+0.5m>1m+0.2m>0.9m+0.9m;相同密度3个种植模式的中、下部透光率均为0.7m+0.5m<1m+0.2m<0.9m+0.9,高密度0.7m+0.5m、1m+0.2m和0.9m+0.9m模式的群体下部透光率分别为5.1%~6.5%、5.7%~10.8%和7.1%~21.1%.结合生产实际,滨海旱碱地宜选用9.0万株·hm2密度大小行1m+0.2m种植模式.

棉花 种植模式 密度处理 群体发育 作物产量

平文超 张忠波 蒋建勋 刘毅 李辉 李洪芹 柴卫东 刘贞贞 刘永平 陆莉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农务中心,河北沧州061199

国内会议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7年会

郑州

中文

125-129

2017-08-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