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境下的舆论审判--以”夏俊峰事件”为例
在不断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的当下,媒介开始日益关注自己报道的客观性,媒介以及媒体工作者都尽量避免媒介审判的出现.相较于民意难以发出的过去,现在话语权开始回归受众.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奥情舆论声浪开始大大翻滚,群情激奋之下,舆论审判开始逼问司法公正.文章从小贩夏俊峰杀害城管这一舆论事件展开,从事件发生前社会舆论的现状,发生后舆论的倒向问题,以及审判前舆论的呼声和审判后舆论偏向等方面入手,联系线上网友互动发言,讨论在极强的微博呼声中,为何最终舆论审判未能”实现”.微博作为一个新媒体,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极快。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受众希望借用媒介进行参与,利用舆论进行监督,这种公民热情值得肯定。舆论监督对于司法权威的树立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也是现当代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司法监督手段。但是这种监督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因为发言的自由便捷形成群体极化,依靠法外惩恶的极端心理造成舆论审判,由传统媒体的舆论审判演化成当今的网络舆论审判,网络传媒呈现出侵蚀司法审判的权力界域的趋势。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准则,参与并不代表能够左右事件的结果。微博上表达观点宣泄情绪不能太过于极端,自媒体也是媒体,也具有发布和传播的功能,因此,人们还是需要多些理性的声音,少一些偏激义愤,多一些成熟客观。要努力发挥好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更多地展现出具有”正能量”的一面。
舆论审判 微博 情绪宣泄 舆论监督
王文洁
安徽大学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405-414
2013-12-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