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其攻击性关系的实验研究
为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自恋人格对大学生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作用,对大学生攻击性研究乃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采用郑涌和黄黎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Buss和Perry编制的攻击性量表和内隐攻击性IAT测验,分别以360名和180名大学生为调查和实验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及其部分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内隐IAT实验也证明,大学生普遍具有内隐攻击性倾向;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其外显攻击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证明非健康型自恋(隐性自恋)易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应优化父母教养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立、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引导大学生合理行为,使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自恋人格 攻击性
张宝强 李苏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310053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52-158
2013-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