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主义”沧桑语词的前世今生--以正向的法律移植与逆向的话语传播为视角
本文以”民权主义”破题,试图从两个向度考察”民权主义”这一政治思想话语的自然流转,尝试描摹出近代的”双重文化人”群体参与其中的法律移植过程中本土传统与舶来传统的博弈拉锯.旨在申明浸润在双重文化中的个体可以意识到两种语言/文化系统间的不同含义与细微差别,从而有可能融汇二者并创造出新的概念和语词.历史学的考察径路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为开端,首先明确其学说对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分析重构,继而重点观察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制定的《五五宪章》的法律文本,最后以海外研究为基点,从”民权主义”在西方的研究遭遇入手,观察法律移植后逆向反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分析不同法律系统间的相互角力,然后辨明融汇中西文化后的创造性产物.另一个向度则在于对”民权主义”这一术语的语词学分析,尤其关注该语词经由西方政治思想影响下的词义流转与中国语境中创造性语词的反向传播. 法律移植过程中,一旦涉及到一种文化中独特的观念,就常常需要在另一种语言中发掘新的词汇或方法加以表达,甚或需要创造出新的概念来把握和涵盖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因而,笔者试图通过语词的涵义考察审视法律移植的继受方对施与方基于深层文化与传统方面的抗拒与选择性接受.笔者希望使用某种史学的叙述方式,试图描摹”民权主义”从语词产生到指导立宪,直至作为一种中国政治的渊源思想回溯到西方社会的整个过程,以使得法律移植过程中文化传统的抗拒与回应变得清晰显明,但囿于笔者的能力所限与时间仓促,由此带来的理论的粗疏很难避免.但笔者仍然希望可以通过特定阶段的历史描述来呈现法律移植带来的文化思考.
民国时期 民权主义 法律移植 话语传播
肖梦黎
上海交通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53-469
2013-06-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