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舞”出我类型--浅论街舞片的类型经验与本土实践

文章介绍了街舞片的发展流变与文化溯源,分析了街舞片的类型模式、影像叙事的本土适应性,总结了身体叙事与明星形象缺失是本土街舞片效果不仅人如意的原因。街舞片中真正要表现的主题围绕舞蹈展开,舞者们超越常人的技巧展示和身体呈现,通过高难度的编舞化作一种视觉奇观,团队表演充满形式感和仪式感,配合动感的节奏达到震撼人心的影像效果。正是身体语汇的魅力使好莱坞的街舞片总能成为票房黑马,而这种成功模式却很难在中国的街舞片上复制。究其原因,除了故事构思上的不足,影片中的身体奇观性展示与复杂而富有创意的编舞技巧可谓是国产街舞电影的弱项,类型模式可以复制,但是街舞片的灵魂恰恰就在与街舞的奇观性电影化展示。这一点国内街舞片的表现甚少让人满意。另外,由于街舞本身缘起与黑人街头文化,对于国人而言,街舞就如同嘻哈音乐一般,完全属于外来文化符号,街舞片这种电影类型在先天的观众接受方面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折扣,明星的选择也是关系到一部街舞片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纵观好莱坞的街舞片,明星的选择都十分有针对性与原则性,我国的街舞片十分不讲究,通过近些年来华语歌舞片,大致可以归纳出主演明星选择的两大方向:其一就是启用会跳街舞的新人演员,其二就是让一些而完全“不着调”的明星担当主演,所谓“不着调”即是指所选用的明星与街舞片要求的偶像身份不符。

电影创作 街舞题材 本土适应性 身体奇观性 人物选择

康婕

北京电影学院

国内会议

第17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

北京

中文

20-26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