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灾难片在中韩两国的本土化指向--对《汉江怪物》、《唐山大地震》的若干思考
在灾难片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注重本身的投资效益、华丽外表,以及电影特技,往往影片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通常被归为具有典型性的“商业片”,缺乏影片本身的艺术品质。本文不反对灾难片的这种局限性,而以另一种角度去探讨灾难片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讨论对象是韩国的《汉江怪物》,(The Host,2006)和中国的《唐山大地震》(After Shock,2010)。这两部影片都采用了灾难题材和相关模式,而隐含着文本的“叙事性表达”的导演自己的原创故事也包含着特殊的含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这种文本的解读来讨论这两部灾难片的特殊含义。在影片灾难叙事过程中,《汉江怪物》和《唐山大地震》都表现了与以往好莱坞灾难片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于《汉江怪物》的类型问题及对它的评价,众说纷纭,影片上映之前,被误解为大型科幻(或幻想)怪兽片。但影片中所创作出的怪兽形象及一些重要情节,既有故事展开的意义,也有某种政治映射意味,故事情节与对社会的拷问同步进行,相互融合,透射出反帝反美的政治文化因素,因而表达出固有的民族情绪。与此同时,在一些关于地震题材的灾难片中,《唐山大地震》以“先场面后剧情”为主要制作思路,充分体现了视觉(Visual)效果,同时在剧情上也始终以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为主要线索而被评为中国首部“以人为本”的灾难片。由此可见,《汉江怪物》和《唐山大地震》两部影片都脱离了所谓的英雄主义模式,也脱离了忧国忧民的典型主题意识,形成了一种非好莱坞式的灾难叙事模式,在观众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具有充分的“本土化”指向与内涵。
电影创作 灾难题材 本土适应性 《汉江怪物》 《唐山大地震》
金宝镜
北京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7-34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