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内幕油气藏成藏理论认识进展--以辽河坳陷为例
”变质岩内幕油气藏”的概念是在”潜山内幕油气藏”(主要针对碳酸盐岩储集体)提出并应用以后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是指变质岩体内部、风化壳之下、以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受变质岩体内幕结构控制而形成的油气藏.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其一,变质岩内幕地层是由呈层状或似层状结构的多种岩类构成;其二,在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不同类型的岩石因其抗压和抗剪切能力的差异,形成以裂缝为主体的非均质性较强的多套储层和非储层组合;其三,油气以源岩—储层双因素耦合为主导构成有效运聚单元,形成多套各自相对独立的新生古储型油气藏.”该理论认识的提出,有效地指导了渤海湾乃至国内的油气发现工程.变质岩内幕地层不同类型的岩石构成了储层和非储层间互的层状或似层状结构,能够在不同层段、不同平面位置构成局部圈闭,油气通过不整合面、不同期次的断裂及内幕裂缝系统构成的立体化输导体系在变质岩内幕不同深度、不同层段的圈闭中形成了一套或多套各自独立的新生古储油气藏,具有多套油水系统。油气不仅能在变质岩顶面的风化壳成藏,内幕亦可成藏。变质岩油气藏并非传统认识的”风化壳高点控油”,而受内幕交互发育的隔层与储层构成的局部圈闭及油气输导体系等因素控制,同时受源岩与储集岩之间流体势影响,油气可以在不小于烃源岩埋藏的任何深度处成藏。据此,提出了”在富油气凹陷中变质岩内幕油气成藏底界可以大于烃源岩埋深”的观点。辽河坳陷变质岩油气藏勘探理论的发展,为以凹陷为单元的”整体评价、整凹勘探、规模发现”奠定了基础,将潜山勘探领域拓展到整个变质岩勘探领域,在纵向上将变质岩勘探深度从风化壳延伸至不小于烃源岩埋藏的最大深度,在平面上将变质岩勘探空间从占凹陷10%-15%的潜山拓展到整个含油气盆地基底领域。辽河坳陷变质岩内幕油气藏勘探的理论和认识对含油气盆地基岩勘探领域的拓展有重要启示。
变质岩内幕油气藏 成藏机理 裂缝系统 输导体系
孟卫工 李晓光 蔡国刚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
国内会议
山东东营
中文
66-73
2013-03-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