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南月琴制作技艺视角透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彝族先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极具民族特点的精神文化财富.月琴是云南彝族普遍使用的一种乐器,广泛用于节日、婚礼、聚会等喜庆的群体活动中,成为体现彝族特色最主要的物质文化载体之一.而制作月琴的技艺,是千百年来彝族民众沿袭的传统,成为活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留物”.在云南彝族地区,月琴随处可见,但楚雄州南华县的镇南月琴却难得一见.2006年8月,镇南月琴制作技艺被纳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目前能制作镇南月琴者仅有龙川镇西云社区的郭庆云(64岁)和岔河村委会的李树明(50岁)两人.经过访谈,郭庆云因年岁渐高,除了家中已经制作完成的月琴以外已经不再做琴,而李树明在几次收徒失败后现在也未收有徒弟.从目前情况看,因为学习周期长、制作收益低、民间艺人少等问题,如不加强保护,历史悠久的镇南月琴制作技艺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对这一深植于彝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方性知识”进行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应在政府要为之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主人本身要转变观念、理性思考、分析现状、发挥主体作用、灵活应对现代化冲击、调适自我,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再发展。
镇南月琴 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文化传承
徐子珺
云南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云南临沧
中文
854-865
2016-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