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档案容灾策略研究及远程异地容灾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记录的形成技术与存储介质从传统的模拟技术跨越到电子技术,特别是网络的普遍使用与无纸化办公使得电子文件(档案)成为档案馆重要的管理对象.随着人们对档案获取的便利要求以及传统的实体档案的防灾需求,大量的传统档案也转化为异质的电子档案.电子技术使得信息容易产生与扩散,但却容易损毁或难以长期保存。特别是全球性气候变化,使得灾难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造成人为的破坏难以预测,这些都可能直接造成人类重要的社会记忆——档案的毁灭。此外,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高频率,给电子文件(档案)保存带来新的挑战,人类要超越时空获取电子文件(档案)的内容信息相当困难。为此,国家档案局提出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此项战略决策的目的,是以电子文件的异地异质保存为手段,确保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和利用价值的国家重要档案的安全,使其不仅存储载体安全,其信息内容也能够随时有效获取。近十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以下简称武汉馆)为了便于提供利用和保护实体档案,坚持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建设了数据量较大(6TB)城建档案数据库与电子档案在线利用中心。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原生性城建档案电子文件(档案),还汇聚了本馆8年来数字化形成的城建档案电子文件。全馆实现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从工程项目档案登记、业务指导、档案验收、档案接收、档案整理(分类、著录、编目、原文扫描数字化)到保管、利用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并建立了包括项目、案卷、文件三级目录的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可对全部馆藏档案(截止目前50万卷)进行文件级的在线检索。一旦档案信息数据在线丢失,特别是核心数据的丢失,全馆业务工作就会陷于瘫痪,不仅影响整个业务工作的开展,也造成采集数据或传送数据的不实或损失。因此,武汉馆非常重视城建档案的安全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在馆内开展了电子文件异质异地备份的研究工作。档案容灾,一是保护档案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数据丢失;二是快速恢复系统的运行,使系统停用的时间最短。档案容灾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抵御灾难打击的能力和灾难恢复的能力。异地备份一般有同城异地备份和远程异地备份。
城市建设档案 电子文件 容灾工作 异地备份
沈东辉 陈智敏 涂汉军
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325-332
2013-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