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命住宅”基因分析及改良措施研究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房屋建筑上成为了世界上建筑量最大,消耗资源最多,产生污染最大的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与此同时,我国年产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无序的建筑行为折射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秩序中所存在的问题.住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特殊性与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国”短命住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增加经济负担,不利于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当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主张背道而驰.本文对中国住宅建筑的短命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先进国家的状况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住宅短寿的严重性,进而从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住宅居住模式的适应性及住宅开发建设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原因筛查,剖析我国”短命住宅”的不良基因,并从住宅设计、开发、使用的角度探讨我国住宅改良短寿基因的有效措施,提出了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建立住宅档案,实现住宅的信息化、工业化发展.
住宅 建筑寿命 工程结构 居住模式 建造工艺
程佳伟 夏海山 刘春梅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339-344
2013-07-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