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杓型心率

心率的变化可用来反映心功能及交感神经张力的变化,心率的调节主要受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其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液中内源性儿茶酚胺的水平也参与其调节,昼夜生物节律以及运动、呼吸、血压、体温、精神紧张等均会影响心率的变化。有研究认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均可间接导致心率昼夜节律的变化。自主神经中交感神经是心脏的加速神经,其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变快,迷走神经是心脏的减速神经,其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变慢。人体发生的窦性心动过速是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夜间心率加快使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重,不仅降低了心肌的供氧量,而且还增加了心肌氧耗量,使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加重,迷走神经活性降低。非杓型心率和反杓型心率与昼间交感神经张力受损、夜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双重受损,尤以夜间迷走神经张力严重受抑有关,是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共同作用导致的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而这种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又加重了靶器官的损害,最终这种病理性的心率增加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增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又可导致心功能异常,使血压、心率、血小板凝聚和血液黏稠度增高,造成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室颤阈值降低,最终导致猝死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 杓型心率 病理机制

白梅

国内会议

2013中国心电学论坛

北京

中文

62-65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