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初始向量的形成
本文将结合间隔支的解剖,对心室初始向量的形成机制做一简要介绍.首先,大量的尸检结果表明,左束支进入左心室后主要有三个分支:①左前分支:向左室前上方走行(前乳头肌),很快分成细小分支;②左后分支:向左后方走行(后乳头肌),较为粗大,可视为希氏束在左心室的延续;③间隔支:沿室间隔向前下方走行(心尖部)。其次,间隔支很快就发出细小的次级分支(即普肯耶纤维),直接与室间隔心肌细胞连接。另外,间隔支的形态和起源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何种变异,其走行和支配部位基本相同,即沿左心室间隔面向心尖部走行。这是间隔支的解剖学基础,也是提出“间隔支”这一概念的最重要的依据。在心室除极的最初10~20毫秒,形成间隔向量,即心室初始向量,其方向为从室间隔的左室侧向右激动,同时沿室间隔向心尖部激动。因此,形成的综合向量为“向右向下”。在额面系统,形成了Ⅰ导联的初始q波。在横面投影系统,间隔向量恰好指向V1、V2导联,因而形成初始r波;V5、V6导联反映的是左室侧壁的激动,因此,产生了与Ⅰ导联类似的初始q波。
心电图 心室初始向量 间隔支 解剖学
谭学瑞 田轶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95-103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