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消融2013
近年来,CARTO系统等三维标测系统结合盐水灌注射频导管和心内膜、心外膜途径消融,用于引导器质性室速标测和消融,尤其是通过在窦性心律或心房、心室起搏下进行器质性室速的病理解剖基质和电激动标测引导射频导管消融血流动力学不能耐受的室速有了很大的进展,明显提高了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尤其是难以标测室速的消融成功率,明显降低了ICD放电次数。然而,器质性室速的导管消融还有较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①标测和消融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尽管器质性室速的消融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即使在国外掌握成熟、全面标测和消融技术的也仅为少数电生理中心,且各中心之间采用的消融技术也不尽相同,消融成功率也有明显差异。经心外膜标测和消融室速、严重心功能不全(左室EF值0.10-0.30)患者的室速消融等均存在一定的风险。②ICD和导管消融适应证的选择:ICD降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室颤患者死亡率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对于消融成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室速的作用尚存争议。近期多个研究表明,在器质性室速一级或二级预防上,导管消融均有较好的效果,但在何类患者中能够替代ICD治疗尚无定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室性心动过速 病理机制 射频消融术 临床疗效
王祖禄 杨桂棠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35-456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