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耦合信息与房颤消融
随着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适应证逐渐放宽.尽管如此,房颤导管消融的远期手术成功率仍不理想.组织学研究发现,消融时心肌的非透壁性损伤是影响房颤导管消融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加导管贴靠力量和射频能量输出可实现持续有效的透壁损伤,但会显著增加心脏压塞的发生风险.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效果,同时保证导管操作的安全成为目前新型消融器械领域研发的重点之一. 既往研究认为,消融过程中放电功率、放电时间、局部温度、消融电极头的大小、是否有盐水灌注以及局部血流速度、组织特性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射频能量对局部组织的损伤。最佳的导管贴靠是实现有效损伤的前提,在良好的导管与组织贴靠条件下,射频能量可有效地传递到心肌组织,流散到血液循环中的能量较少,从而达到更为可靠的消融效果。一些学者就导管贴靠对消融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导管与组织之间接触力(CF)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导管消融的效果。Yokoyama等在犬模型中的研究显示,在控制射频能量输出和消融时间的前提下,CF是决定局部组织温度和损伤范围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达到较高的CF(30~40g),即使使用较低功率(30W),造成的组织损伤程度与高功率(50W)但低CF(10g)相似。不过,过高的CF可能增加局部心肌内蒸气爆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Perna等在猪动物模型中记录了消融或未消融情况下,左右心房不同部位发生穿孔的CF值。结果显示,导致心房穿孔的CF值范围较大,从77g至376g不等,而局部消融(放电功率:30W,盐水灌注速度:30ml/min,放电时间:30秒)可使穿孔时平均CF值显著降低”(151.8±49.9)g vs(197±61.3)g,P=0.00005”。总之,就房颤导管消融而言,若局部贴靠过紧,消融造成的组织损伤较深,易发生心房穿孔;若局部贴靠不良,消融造成的损伤则较为表浅,难以使肺静脉完全电隔离。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电耦合信息 临床疗效
马长生 陈珂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78-482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