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ARVC室速的导管消融

在ICD保驾下通过导管消融去除或者减少ARVC室速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窦性心律下进行标测,鞘管全部采用可控弯长鞘管,标测消融采用Thermocool导管,采集点较密(200-400点),双极标测电压上限1.5mV、下限0.5mV。 单极标测电压上限8.3mV、下限0.5mV,对于心内膜双极电压标测正常者,如果有单极电压降低(<0.5mV)则提示心外膜有纤维化瘢痕。 消融之前心外膜瘢痕的间接证据是心内膜电压双极标测正常、单极标测电压降低,消融时的间接证据是室速中止太晚,心外膜瘢痕直接表现是心外膜电压降低。心外膜瘢痕面积总是大于心内膜瘢痕面积。 刺激部位包括右室心尖和右室流出道2个部位;基础刺激周长包括600毫秒和400毫秒两个周长,至3个早搏刺激;诱发几乎不需要异丙肾上腺素;拖带刺激限于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并且刺激部位主要在瘢痕区域。 消融终点比较严格,采用2个刺激部位、2个刺激周长、3个早搏刺激诱发,以不能诱发为消融终点,即使如此Garcla医生认为他的导管室消融终点实现率为80%~90%,可见ARVC室速消融即刻成功率很高。

致右室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临床疗效

董建增

国内会议

2013中国心电学论坛

北京

中文

562-566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