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卡胺治疗运动性室性心律失常
Watanabe等学者研究了氟卡胺在常见突变基因检测阴性的CPVT患者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共纳入12例CPVT患者,这些患者RYR2、CASQ2和KCNJ2基因突变检测均为阴性。其平均年龄是(22±11)岁,有6例女性患者。研究者首先比较了传统治疗和氟卡胺对运动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发现和传统治疗相比,加用氟卡胺治疗进一步降低了67%的患者(8例)运动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负荷。在此基础上,有11例患者继续接受了氟卡胺的长期治疗,在其后(48±94)个月的长期随访中,9例患者没有任何心律失常事件;另外2例患者因为服药依从性较差出现了心律失常事件:其中1例因为自行停药后在运动中猝死,另外1例因为停药后出现室速休克,抢救时的血药浓度显著低于治疗浓度,在重新开始坚持药物后,该患者未再出现心律失常事件。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的传统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近期氟卡胺治疗此类运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报道显示了光明的前景,提示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可以在应用传统的B受体阻滞剂和CCB类药物的同时,还可以加用氟卡胺来进一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根据该研究,氟卡胺的治疗剂量应为100—300mg/d,应用2-3周后可以进行一次运动试验评估效果。对于联合应用传统治疗和氟卡胺仍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以及依从性差的患者,还是应该积极植入ICD来预防猝死事件。
运动性室性心律失常 氟卡胺 临床药理 疗效评价
周胜华 刘振江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631-633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