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T波倒置与QT延长
应激性心肌病(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又称心尖球囊综合征,该心脏综合征是可逆的心肌病,经常由压力事件诱发,具有心肌梗死样临床表现.这种独特的心脏综合征最初于1990年在日本文献中报道,当时被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因患者左心室造影时心脏收缩过程形似一种圆底、窄颈,用于诱捕章鱼的筐而得名.该病于2006年WHO心肌病指南中被单独分为一种特殊的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患者ECG的特征是QT间期延长和深倒置的T波,但目前确切的电生理机制还不清楚。近期,Marra等利用心脏核磁(CMR)观察20例TTC患者的心肌改变,以评估TTC患者Wellens样心电图模式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该研究的结论是心尖基底部心肌水肿梯度是在TTC患者中观察到的Wellens心电图缺血样模式的原因之一,动态的倒置T波和QTc的延长极有可能反映了左心室心尖部与基底部由心肌水肿引起的一过性的复极异常和离散。但该研究并未提供局部复极异常确实存在于水肿心肌的直接证据。ECG中肢体导联代表心脏的额面水平轴,能更容易发现心尖—基底部复极离散情况,胸前导联由于径向方向朝着心脏中心,电流跨室壁,能更好地代表跨壁电位梯度。Marra等在研究中发现,TTC患者中最深的负相T波和最长的QT间期通常在胸前导联,而不是在肢体导联,这提示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可能在,TTC患者T波/QT间期异常的电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激性心肌病 病理机制 T波倒置 QT延长
郑杨 赵薇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666-668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