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ICD放电与焦虑

焦虑障碍亦是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ICD植入后尤为多见。有时与抑郁相互混杂而难以区分,两者均可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悸、失眠和担忧等。焦虑障碍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焦虑障碍通常还包括恐怖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强迫障碍等。 焦虑障碍更容易被忽视,大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的诊断治疗。这部分人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降低、临床预后恶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焦虑障碍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即便是患者仅存在单一的恐怖障碍,如恐高、恐拥挤、恐外出等。两者存在线性关系,即程度越重,风险越大。 ICD植入后合并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需要专科医生的治疗,更需要心血管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合作。临床医生应加强对于抑郁、焦虑的重视,鼓励患者在疾病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防止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减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类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临床作用有了清楚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SSRls也在临床逐渐应用,成为替代苯二氮革类药物治疗焦虑症的首选。 SSRIs常用制剂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该类药物临床应用优势明显,在于其疗效确切、方便服用、包括心血管副作用在内的副作用较少。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与三环类药物比较,SSRls类药物对5-羟色胺作用较强,而对其他的神经递质作用较弱。如服用过量,SSRIs类药物不像三环类药物那样容易引起不良事件,尤其是心性事件。在SSRls类药物应用的十多年来,仅有两篇文献报道应用该类药物过量后导致心性死亡,分别是氟西汀和西酞普兰。虽然SSRls类药物的心血管副作用较少,但不能完全避免,尤其是在患者有冠心病的情况下。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焦虑障碍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临床应用

刘梅颜

国内会议

2013中国心电学论坛

北京

中文

689-692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