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

本文首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劳动力商品化的政治经济学含义,辨析了劳动力商品化与无产阶级化在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从四个主要的方面概述了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以及雇佣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制度因素之于劳动力商品化或去商品化的影响.最后简略地回顾了近年来针对劳工的社会保护运动的崛起,以及以波兰尼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之于中国经验的适用性.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构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发展,大体验证了波兰尼的观点,即市场的深度扩张将诱发旨在保护生产者及其家庭的反向运动。中国的劳动争议还存在组织程度低、自发性强的弱点,但自新千年以来劳动争议数量的持续攀升,特别是近年来劳资争议的爆发性增长,仍然见证了工人力量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自21世纪以来日渐显著的反向保护运动,完全可以视作来自下层和来自上层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劳动力 商品化程度 雇佣关系 社会保护运动

孟捷 李怡乐

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4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1130

国内会议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湖南湘潭

中文

39-57

2013-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