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研究思路
中医药治疗AS取得较好疗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型与分期共参,是中药治疗AS的独到之处。 近几年对AS的研究结果表明活动期AS辨为湿热瘀血痹阻脉络是有证(征)可循的。AS活动期免疫功能异常,宏观上表现关节红肿热痛,微观上表现为ESR、CRP、IgA、ALP、CIC、r球蛋白、C3、TNF、IL-6增高。现代研究不仅从症状体征,而且从实验检查均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尤其是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异常从微观上反映了血瘀的存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利湿药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及病毒都有抑制作用。抑制炎症渗出、坏死,减少纤维粘连。常用药有:黄柏、知母、薏米、苍术、忍冬藤、木防己、苦参。AS早期、活动期湿热痹阻证候与肠道感染有关,中药治疗AS可能是通过抑制大便KP的生长,降低血清AKPA的水下,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血粘度,调节机体免疫,解除炎症过程红肿热痛症状的作用。常用:丹参、牛膝、片姜黄、赤芍、当归、莪术。 AS的小同证候与性激素水平相关,中药治疗AS可通过调节性激素水平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流行病学资料证明:AS多发于青少年,20~3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之比为3~ 10:1,男性发病重,进展快,女性病变多较轻,症状不典型。《素问·痹论》道:“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说明AS发病与体质有关。素体阳盛的物质基础与性激素水平有关。补益肝肾中药可调节性激素水平,且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现代研究附子、乌头中各种生物碱单体对急性炎症模型均呈抑制作用。牛膝对于大鼠的甲醛性脚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细辛对炎性介质释放、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强、渗出、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中药在改善症状、参与免疫调节、抗软组织钙化或骨化、调节性激素水平方面机理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其前景广阔。
强直性脊柱炎 病理机制 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
邓洁 冯兴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100053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29-131
2016-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