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常用中药处方及药对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的“痹症”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骨痹”。临床以腰骶部僵硬,疼痛,脊柱活动受限,甚或强直为特点。《素问·逆调论》中说:“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痹论篇》云:“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肾虚会使人腰部活动困难。其发病部位主要是腰骶部和脊背部,两者皆属于肾。这就决定了肾在AS病因、病机中的主宰地位。肾为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藏真阴而寓元阳,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充实,则骨髓生化有源,骨壮脊坚;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阳气不能温煦,阴精失于濡养,故腰背既冷且痛,发为骨痹。AS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督脉失养,“至虚之处,必是留邪之所”,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内袭,内外合邪,邪气内盛,正气为邪气所阻,不得宣行,因而留滞督脉,发为痹症;痹症日久,气血凝滞,耗伐正气,则使肾督亏虚之证加重,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脊柱伛偻,终成“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之象。AS在慢性发展过程中,先天不足,肾精亏乏,复感外邪,痹着腰部,久滞不散,邪气久羁,深经入骨,津血凝滞不行,变生痰浊淤血,痰瘀互结,留于百节导致脊骨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瘀血久滞不散,附注筋骨、关节,流注于经络,伏于督脉,终致脊柱强直,发为龟背;气血津液凝滞,痰瘀内阻,削伐正气,则使肾督更亏,外邪乘虚复入,终致骨痹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所以对于AS,临床多从气血于风寒湿痹论治;以“清利湿热、补肾填精、通络活血”为治疗大法,进而选药组方。中药复方治疗该病,临床多运用经方加减或自拟方。其中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在文献的搜索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目前,临床中药复方的给药方式丰富多彩,配合针刺、小针刀、骶疗、锻炼等效果更佳。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在常用方药中高频出现药物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依据重新拟定遵循治疗大法的处方。在此治疗方案中各类药所应占的比例以及具体用药剂量,尤其是清利湿热、补肾填精、通络活血药物的具体用药剂量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病机 中药处方 药理作用
许凤全 冯兴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100053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39-142
2016-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