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试论经学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经学强调注不破经、疏不破注,株守家法、烙守师法,形成了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的价值取向。董仲舒《春秋繁露》虽然自成一说,但并没有突破儒家确立的价值理念;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是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是对儒家理念的一脉相承。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对中医进行注疏,《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难经》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伤寒明理论》是对《伤寒论》的注解之作;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类经》,是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提出各自理论,或者自成流派,但是核心离不开《黄帝内经》等典籍。春秋战国,中医有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西汉时代已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在金元时代有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师承于张元素,主补脾,著《脾胃论》;张子和立论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则撰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创立了滋阴学派。中药是中医学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的最主要体现方式。中药用于治疗疾病,分为单行和配伍使用。配伍强调“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君臣佐使”学说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推崇,明显带有儒家对于秩序的强调。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这种组方原则是科学的,有良好的实践效果。但这一组方原则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推崇,明显带有儒家对于秩序的强调。由此可见,经学对中医学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学 经学思想 历史演变 学科建设

丁树栋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262200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健康管理学术论坛

上海

中文

244-245

2016-1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