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概述

民国教育系统拒绝接纳中医的理由之一是中医不”科学”,当时所谓的不科学主要是指知识系统杂乱,缺乏学科分化.因此后来各地兴办中医学校,就注意参考西医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计,从而也催生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医教材.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创办于1924年,是近代历时较长的中医学校之一。其主要的讲义编写时间集中在1920、30年代,种类非常丰富。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的教材,被称为“内容丰富精确,实为现代知书不可多得之善本”。不少教材富有特色,如《医学史讲义》、《温病学讲义》、《药物出产辨》、《妇科学讲义》、《诊断学讲义》、《伤科学讲义》等等。其中有的科目同一名称有几种讲义者,是因授课者不同,各自编著而成。这些教材,体现着学校中西共冶一炉的特点,对现代医学内容有较充分的介绍。此外,广东近代名医辈出,但着意于著书立说者不多。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汇集众多名家,因教学需要所编撰的数十种教材,成为重要的近代广东中医文献。

中医学校 讲义编写 内容设置 民国时期

郑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上海

中文

95-99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