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黄帝内经》英译本研究

《黄帝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医学的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医药的发展基石.本文梳理目前国内外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透过英译本探讨《黄帝内经》在海内外的传播现状.通过对国内外《黄帝内经》英译本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区别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译者背景不同。国内外译本由于译者不同,对《黄帝内经》原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朱明是中医临床医生,罗希文是中医文献研究领域专家,吴氏父子既为中医师,亦从事中医教学,文树德则是汉学家,Ilza Veith主要从事医史研究,李照国、杨明山主要从事中医英语教学及研究。不同的知识背景,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翻译风格。二是翻译目的不同。由于针对的读者群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也有差异。文树德译本和Ilza Veith则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读者,罗希文译本则主要针对初学者,对中医有兴趣的西方读者。三是翻译方法和策略不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教授在谈到中医疾病名称的英译时,提出对于中医病症名的翻译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笔者认为,《黄帝内经》的翻译,在强调形式等效的同时,还需兼顾功能等效,达到最大程度等效。完全等效仅仅是翻译的一个理想目标。而形式等效和功能等效仅仅代表翻译处理中的两个空间。探讨《黄帝内经》的英译,对于中医药典籍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医药的对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 英译本 形式等效 功能等效

王尔亮 陈晓

上海中医药大学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上海

中文

102-106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