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汉以前对癥瘕的认识

目前对于癥瘕病证的认识基本一致:对癥瘕是以腹部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有异常出血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属积聚范畴.然无论是癥瘕的含义,还是其病证范围,自其产生至今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对汉以前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探索癥瘕病证的渊源.在现存医学文献中,《内经》最早确立“瘕”之名称,并记载有多种“瘕”证。“癥”和“癥瘕”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癥病”和“癥瘕”病证名称,为后世医家所认可。《内经》认为瘀血停着、津液凝滞是瘕和积聚病证的基本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针对瘕和积聚等有形病证的病机特点,提出了“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治疗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还提出了瘕和积聚类病证治疗的另外一个原则:“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指出过于攻伐,易伤正气的戒律,为后世医家所尊崇。《金匮要略》中有因疟邪不解结于胁下形成癥瘕,以鳖甲煎丸治疗的记载;有以桂枝茯苓丸治疗妇人癥病的论述,其治疗方剂皆用丸剂缓攻的理念,对后世颇有启示。

癥瘕病证 病理机制 中医治疗

卓鹏伟 张晶滢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上海

中文

114-117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