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唐以前淋病用方略谈

在目前通行的中医教材中,对唐以前(-907)有关淋病用方的探讨较少.而从唐以前的文献记载来看,相关淋病方的数量却并不少,其组方构成与后世淋病方也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能从方剂史的角度,更清晰地了解唐以前淋病用方的变化发展以及其与后世方的关系.本文从唐以前淋病内服方的文献记载入手,对唐以前淋病方的用药特点、组方形式等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在魏晋至隋唐的淋病内服方中,选用滑利清热之性的药物,这与淋病的实热病因是有直接关系的。魏晋以来认为血淋是“热淋之甚者”,因此清下焦实热的药物多出现于疗血淋方中。在魏晋以后的淋病内服方中,脏腑学说的影响在组方上有明显体现。如《广济》饮子方用桑白皮、百合、通草、白茅根治疗诸淋,其中桑白皮、百合都是治肺热的要药。医家常言“通腑清热则淋病自除”,所以在治疗淋病中,医家往往会强调泻大小肠实热的重要性。随着隋唐时期“劳淋”这一病候概念的流行,补益药物使用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治疗淋病时,则与其他药物合用。至隋唐时期,具有行气导滞效用的淋病内服方开始出现。以上仅是对这一时期多种淋病内服方的大致分类。如果从淋病内服方的发展历史来看,魏晋之后淋病用方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内服方的数量在增长,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其次,随着各种组方方法的出现和使用,如随症配药、药性配伍、医方化裁等,内服用方的药物组成和性质都逐渐趋于复杂。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服方之间存在一最后,由于隋唐时期对医方书进行了大规模的编撰。多以病候为统纲,将各类淋病方分门别类进行编排。使得来源出处并不相同的多种医方被汇于一处。

淋病 内服方剂 药物组成 配伍规律

胡颖翀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上海

中文

117-120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