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悟于临床方能学以致用--对《内经》理论指导临床的几点临证感悟
《内经》理论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指导临床的大法,临床运用更要领会其精髓所在。文章就其中有关条文秉己所悟,指导应用临床的体会略以举隅.“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此语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阴阳之论,是为大道,而用于临床,则为常道,无论诊病施药,先以阴阳之辨,再以表里、虚实、寒热、脏腑之分,方能执简驭繁。“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语出《灵枢·五音五味篇》。女子的这种特点,在临诊时,应时时有所顾及,求本施治,才能有药半效倍之功。《素问·厥论篇》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包括了脾的输送精微、运化水液的两方面功能。医经理论授人以道,示人以法。由此指导临床,遇有大便干结排出艰难者,不能仅以泻下一法统治,建脾运、输津液、润大肠也为治便结难下之大法。“中满者,泻之于内”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除去痞满作胀,医经示以除其实滞之满的治疗法则,即中焦胃肠有实热燥屎或痰浊水饮留阻中焦使气机壅滞的实证,而必用泻实攻下,从内而除之,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可从多方面的治法来演绎《内经》“泻之以内”的法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鉴经此论,指导临床启迪有加,余每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必以疏利气血,化瘀通滞之中,参于辨其阴阳虚实寒热,而佐以或温散或温补或清散或甘缓等法,总以气血着眼而平其痛经之苦。总之,学习经典医著需温故而知新,常有知新之体会,才能逐步从固守中走向活变。经典言医之大道,个人体会活用是小道。大道是法,小道是巧,两者结合,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常达变,出神入化,在运用中体现出医理精华效应所在。
《内经》 学术思想 临床应用
杨悦娅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251-254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