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血瘀证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血瘀证研究前后历经50余年,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深入,深刻揭示了血瘀证的本质,在临床应用方面已辐射到临床各科,有力推动了临床治疗理念的改变.上世纪80年度以后,随着血癖证动物模型的建立,血癖证的研究日渐深入。近来有人通过观察5种血癖证亚型兔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分析5种血癖证的不同特性,提出微循环改变的不同特点可以反映血癖证亚型的不同特性,这为以后血癖证的精细化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史大卓等通过总结既往研究成果,指出中药药物的单味药和复方药对于宏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细胞流变学指标均具有广泛的作用,但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往往对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都具有作用,作用机制不够明确,因此建议从细胞血液流变学、分子血液流变学水平研究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这对血癖证的血液流变学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徐浩等将传统中医理论对“毒”的认识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理念相结合,提出“癖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并进一步对冠心病血癖证“癖毒”病机转变的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初步阐明了癖毒转化的生物学基础,这些研究成果对血癖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血癖证诊断标准是血癖证客观化、规范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活血化疲研究的基础和热点。
血瘀证学 发病机理 临床诊断 中药治疗
付长庚
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 北京100091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158-164
2015-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