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心肌内谷氨酸浓度变化在CPR后心功能障碍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微渗透技术观察心肺复苏(CPR)后心肌内谷氨酸浓度的变化和心功能障碍的关系. 方法:6只成年新西兰兔,在大脑皮层和心肌内置入微量渗析管,然后建立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室颤5ain,ROSC后采集渗析液检测谷氨酸浓度,超声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电镜观察大脑皮层和心肌细胞损伤情况. 结果:诱发室颤前大脑皮质内的谷氨酸浓度为76.07±8.50ummol/L,ROSC后30ain迅速升高至107.70±7.17,2h达到顶峰139.62±15.64ummol/L,随后下降,3h下降至68.86±3.78ummol/L.ROSC后30min心肌内谷氨酸浓度为87.26±14.14ummol/L,较室颤前的40.33±5.39ummol/L明显升高,P<0.001,持续1小时左右逐渐下降,ROSC后90min左右降至47.82±6.72ummol/.ROSC后60min FS值为39.00±1.79%、EF为47.00±3.90%,低于基础值的44.83±3.25%和53.17±4.58%,P=0.001和0.008.ROSC后4h兔大脑皮层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线粒体脊模糊甚至消失,部分空白化,核周围有凋亡小体形成,心肌细胞内未见凋亡小体形成. 结论:兔室颤6min,ROSC后心肌内高浓度的谷氨酸可能和心功能障碍有关.

心功能障碍 谷氨酸 浓度测定 微渗透技术

周凌 刘子由 胡春林 魏红艳 戴瑄 廖晓星

湖南省消防总队医院医务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中山国际急诊与灾难医学论坛暨广东省医学会第二次应急(灾难)医学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356-363

2014-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