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先秦儒家心性之學的歴史軌迹--從簡帛文獻到《孟子》《荀子》

关于先秦儒家心性之学,学界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够多了,但在依据简帛文献考察其发展轨迹方面,仍有可以开掘的空间;相对而言,基于《五行》篇考察儒家心性说的著论较多,将视野拓展至郭店所出儒典的就少了,能进一步联系上博《诗论》的,则少之又少,但是也许这正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诗论》所载孔子心性之学有相当的丰富性,他指出《诗》的底蕴是民之“甬(用)心”。依郭店儒典,人性之出有两个关键,一是物取之,一是心取之。“心”是郭店儒典以及儒家心性学说的又一个重要范畴,与“性”、“情”等一系列范畴相比,它真正凸显了人的主体性。性具有可塑性,儒家论性各派,无论主性善,主性恶,主性无善无不善,主有性善有性不善,主性有善有恶,都必须以这一点为逻辑和事实前提。最后阐述了《五行》与性二元化理论的确立及其承继者《孟子》,以及《荀子》及其性一元化学说。

儒家思想 心性之学 先秦时期 简帛文献 《孟子》 《荀子》

常森

北京大學

国内会议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

北京

中文

39-60

2014-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