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向上的青春与向下的梦想之间--关于广州天河区”蚁族”的人类学研究

一般认为,学界对“蚁族”的研究兴趣始于青年学者廉思对北京郊区的唐家岭、小月河大学毕业生聚居村的研究,其2009年出版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实录》一书,开启了持续至今的“蚁族”研究。而“蚁族”,这个早于2009年存在、伴随着中国人口迁徙、高等教育扩招、就业政策调整、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特定群体,是一类新兴的城市族群。以广东省为例,124所大专以上院校(2012年数据)集中了约五十万大学生,“不包分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后开始自谋职业,在1999年12月31日实行房改之后必须商品化购房,越来越多以“高知、低收入、聚居”为特征的大学毕业生们开始“蜗居”,这些“蜗居点”集中在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小新塘、棠下棠东村、白云区新市镇新市墟、海珠区下渡村、荔湾区花地城中村、番禺区大学城城中村等,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方面,而用人类学方法开展研究的为数极少,笔者试图以“广州天河区棠东村”这个著名的“蚁族”聚居村作为田野点,勾勒出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文化特征和未来走向。本研究主要分为十个部分:(1)田野点的介绍:“蚁族”的前世今生(产生的原因、规模、构成、特点等);(2)“蚁族”的日常生活(住、吃、穿、用、行);(3)社区及邻里(房租、本地人、治安管理员、商户);(4)婚姻家庭(单身汉、同居与闪婚、小家庭、家乡的父母);(5)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交际圈(老乡、同学、亲戚、同事、朋友)、社会网络及其互动”;(6)工作(职业情况、兼职、创业、跳槽、逃离广州与回流);(7)闲暇与娱乐(补觉一族、网络生活等);(8)社会保障系统(五险一金、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安全卫生、心理辅导);(9)社会融入(归属感、认同感、社会公平感、生活满意度等);(10)结语。

蚁族 生存状态 文化特征 人类学

谭杰

广东省青少年事业研究与发展中心

国内会议

第九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济南

中文

338-349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