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交流·合作·共识--第四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纪要

本届论坛以“民族旅游与反贫困”为主题,主要采取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开幕式上,黄忠彩对民族旅游研究提出要关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国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本真性的大争论,从而深入研究民族旅游要不要坚持其本真性。在这个讨论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关注如何坚守民族旅游的本真性,着力思考如何应对当今民族旅游所出现的三种倾向,即民族文化的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和高度同质化。要重视对民族旅游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当前存在的三种模式,即原生态民族旅游模式、异地集中构建“民族园”模式、舞台演出模式的研究。要及时、全面的总结并推介民族旅游研究的成功经验。从总体上梳理、整理总结民族旅游存在的问题,并从专家学者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桂林理工大学吴忠军、高冲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探讨话语权失衡背后的权力、利益博弈,从政府和村民两个方面分析如何矫正话语权失衡,确保村民参与旅游获得合理、持续、稳定的收益回报。长江师范学院熊正贤基于当前各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去伪存真、民族和谐三大开发原则,并探讨其开发秩序。凯里学院罗永常基于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特点和游客体验需求,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的方法。广西师范大学陆军以“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实践模式的理论思考”为题,提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是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是一种崭新的产业业态,具有多功能、多产业、多目标、综合性等显著特点。

民族旅游业 资源开发 产品设计 扶贫工作

孟丽琴

中国人类学民族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 桂林541004

国内会议

第四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

银川

中文

1-4

2013-09-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