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应用策略
除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速,特发性房颤,房扑可以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速,室颤用ICD预防外,绝大部分心律失常还是要通过药物治疗才能控制。从CAST试验中我们知道很多抗心律失常西药虽然减少了早搏发生的次数,但是存在负性肌力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反而造成患者病情加重,所以西药抗心律失常的路是越走越窄,仅有β-受体阻滞和胺碘酮这样作用于多通道,多部位,能降低心脏耗氧量,扩张冠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获得了有益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所以要寻找治疗心律失常的其他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硝酸脂类药物等能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心律失常的治疗需要针对具体的病因,发病机制,神经内分泌功能,内环境等综合调整。这与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即整体观相吻合,所谓脏腑功能的整体性,经络气血的整体性,以及“证”的整体性,而非仅侧重某个脏器。所以中医辨证论治心律失常关注的是全身气血运行状况,脏腑功能的协调稳定,阴阳气血的平衡。同时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到中医治疗中,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证”为中心,依证立方,方随法生,调节好脏腑功能和阴阳失调,气血盈亏,恢复机体整体的功能,从而达到整复调律,发挥中医药的最大优势,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中医药治疗 脏腑功能 气血平衡
吴力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69-175
2016-1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