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时毓民教授从脾肾论治儿童腹部脂肪进行性萎缩1例

Imamura1971年首次报道婴儿腹部离心性脂肪萎缩/营养不良,主要发生于亚洲儿童,为局限性特发性脂肪营养不良,90%在5岁前出现症状。目前病因不明,部分研究认为脂肪组织凋亡异常参与该病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部分患者起病前有挫伤、腹股沟病等机械性刺激病史。脂肪萎缩病分型复杂,按病因和受累部位可分为先天性全身脂肪萎缩(CGL),获得性全身脂肪萎缩(AGL),家族性部分脂肪萎缩(FPLD),获得性部分脂肪萎缩(APL)和获得性局部脂肪萎缩(ALL) ””。该病发病率很低,近年有少数个案报道。中医典籍无“脂肪萎缩”病名。其应属于“痿证”范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脾胃亏虚,运化失常,气血津液化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运行气血,以致筋脉肢体失养。故治以健脾益气、养血通络,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酌加养血通络之品。本患儿疗程半年,脂肪萎缩面积未再增大而略有缩小,且食欲体重均有所增加,发病数年来病情首次得以控制。证明从脾肾论治的基本思路正确,佐以理气活血化瘀亦取得较好效果。脂肪营养不良属于少见疾病,西医并无特殊治疗方法,因而患儿家长对中医寄予厚望。然而中医治疗亦无现成方法可以套用。时毓民教授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从脾主肌肉、治痿独取阳明等基本理论出发,以健脾和胃,补肾填精,理气活血化瘀之法,取得较好疗效,人们将持续关注此病例的病程进展和中医药的远期疗效。

小儿患者 腹部脂肪萎缩 辨证论治 脾肾理论

张新光 时毓民

上海市中医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国内会议

第二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

西安

中文

82-84

2016-08-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