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功能形态学评估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迟发性膜迷路积水(DEH)病人的内耳钆增强磁共振(MRI)显影形态及前庭器官功能状态,了解内淋巴积水(ELH)的分布特点、功能受累特点、积水形态与功能状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温度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内耳钆增强MRI结果与病程的相关性,推测该疾病可能的病理变化过程. 方法:以30例诊断为迟发性膜迷路积水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病史后进行温度试验、颈性和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和。-VEMP)、内耳礼增强MRI检查,分别对水平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功能、膜迷路积水形态进行评估。 结果:ELH分布存在三种情况:单前庭膜迷路积水、前庭膜迷路合并蜗管积水、前庭膜迷路蜗管合并膜半规管积水;当前庭显影异常时,其功能不一定减退;但当其功能减退时,均能发现显影的异常。当水平半规管功能减退时,其显影不一定异常;但当其显影出现异常时,均存在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减退。前庭积水程度与c-VEMP异常程度呈等级正相关。耳石器官功能全部受累的组,相较于耳石器官功能部分受累的组,需经历更长的间隔时间;且病程越长,c-VEMP的引出率越小;不同半规管功能状态下、以及不同积水范围及程度时,组间病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DEH中,最先发生内淋巴积水的部位是前庭,其次是耳蜗,最后是半规管;其中前庭积水以球囊为主。耳石器官的形态改变早于功能改变;半规管系统的功能改变早于形态改变。耳石器官的功能受损程度随病程加重,以球囊为主。

迟发性膜迷路积水 发病机理 形态学 前庭器官

余菁 周玉娟 王璟 迟放鲁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0031

国内会议

第十五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年会

浙江宁波

中文

247-247

2016-07-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