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物:博物名物劾物体物--中国古代的博物观念及其知识分化

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博物的观念,即强调通晓众物、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但在”观”物时更多将重心放在观察外物对人事的”作用”方面,如关注事物的善恶祯祥、强调自然外物对人情志的感发等.博物学早期并无明确的知识划分,内容相对浑融,但至汉代,伴随着图书整理的全面展开以及名物训诂文字之学的成熟,博物学知识体系开始逐渐分化,以更明确清晰且多元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名物之学与格物致知的观念系统;辩物、劾物的知识、技术和思想系统;以铺陈体物来逞才炫博的汉赋创作等.尽管汉代观察、记录、解释、呈现外物的渠道各有分野,但从整体看,仍保持着鲜明的人文艺术色彩,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点.对汉代赋家来说,夸饰以及与之相关的丽辞都是其自觉追求的产物,“他们似乎是决心有意为文,把文的表现力,它的夸张变形,它的穷形尽相,它的光明绚烂的色彩,皆一一推到极至,他们的放肆,使得正统批评家不知所措,因而遭受非议,自是难免。”换句话说,后世对汉赋“为文造情”、“淫丽而繁滥”、“繁华损枝,膏腆害骨”等批评其实恰恰探到赋体刻意为文的品性。汉赋创作将汉语描摹呈现外物的功能调试到极端化的地步,这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观物、体物方面最为宝贵的经验。

汉赋文学 创作技巧 博物学 知识分化

郗文倩

福建师大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

北京

中文

612-623

2014-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