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点针刺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关键肌运动点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A组:运动点组;B组:非运动点组;C组:模型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A、B组分别于术后立即开始针刺双下肢运动点和非运动点治疗;C组不做任何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1、4、7d观察行为学运动功能(BBB)评分、损伤段脊髓组织形态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 结果:1.BBB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天,A、B、C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第4天,A、B组评分优于C组(P<0.05);第7天,A组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均可见CGRP阳性细胞表达,A、B组明显高于C组(P<0.05),而治疗4天后A组又明显高于B组(P<0.05). 结论:针刺脊髓损伤大鼠关键肌运动点可改善运动功能,尤其是调控神经保护因子CGRP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其发挥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脊髓损伤 针刺疗法 运动点 神经功能恢复
柯晓华 王彧 陈喆思 郭璐 苟翔 董超 龚思慧 陈莎莎 张姗姗 黄彬洋 张安仁
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 610083;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610072 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 610083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610072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第一届山东省护理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
济南
中文
208-214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