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析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方面,《伤寒论》中亦有多处体现.本文试对”阳化气,阴成形”的相关理论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一方面,“阳化气,阴成形”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状态及其规律。中医学认为,阴阳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阴阳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另一方面,“阳化气,阴成形”解释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若“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太过或不及,均可造成机体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病变。病例患者水肿日久,腰酸,耳鸣,尿频,脚跟痛,均为肾虚之征,眼睑、下肢浮肿,干咳为水饮泛滥,结合舌暗红苔薄黄,诊为肾阴虚有热兼水饮内停,用知柏地黄汤合四妙散,加利水活血通络之品治疗。然投之不效,且舌脉转为阴寒之象,当知患者非为阴虚,而以肾阳虚为主。前方补肾利水之品虽不少,但以养阴利水为主,阴药较多。“阳主阴从”,肾阳大衰,阳气无力蒸腾气化推动,不能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肾不主水,则水湿不化,水肿不消。后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五皮饮,温经扶阳,兼以利水。肾阳得温,气化有力,气行水行,升清降浊,三焦水道通畅,水肿自消,此正合“阳化气,阴成形”之机。
《伤寒论》 阴阳学说 运动规律 生理功能
樊讯
湖北中医药大学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61-64
2016-08-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