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误诊肺结核一例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内脏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为发病的主要诱因.由于其临床病理发展过程及影像学表现多样性,常规X线平片及CT通常误诊,且18F-FDG PET/CT也容易误诊为肺恶性肿瘤.现报告1例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误诊为肺结核的病例.由于肺隐球菌病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CT显示病变多位于肺野外带,双下肺、胸膜下区多见。根据文献可归纳为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孤立块影或结节影;②多发结节或肿块影;③单发或多发斑片影;④斑片影与结节影混合病灶;⑤弥漫性粟粒影;⑥单发空洞。而结节或肿块型病灶,可出现肿块巨齿征、晕征、不规则分叶状、叶间胸膜凹陷征以及支气管气像征,部分病灶内可出现偏心性厚壁性空洞,内外壁不光滑。 本病例左肺下叶最大结节灶内有厚壁空洞,周边见数枚卫星结节,18F-FDG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为10.2,这比较符合结核球并周边卫星病灶的表现,再结合患者为年轻女性,临床症状不典型,行PET/CT检查前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有限,因此首先考虑到肺结核而误诊。后患者入院后结核项目检查均为阴性,且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回顾性分析CT图像,所有病灶呈结节状、未见钙化、未见斑片状渗出性病变,纵隔及肺门区也未见淋巴结肿,除了左肺下叶多发病灶外,左肺上叶及右肺也未见病变,这符合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最终经临床病理证实后,给予氟康唑针剂0.4g静脉滴注抗肺隐球菌治疗,治疗2月后复查CT,左肺下叶病灶数量减少,空洞病灶有缩小,未见新发病变出现。

肺隐球菌病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18氟-脱氧葡萄糖 肺结核

杨岗 程路 张联合 陈荣灿 洪江

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影像科,浙江杭州310051

国内会议

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济南

中文

140-142

2014-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