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的中国城市
至14世纪初时,中国已拥有若干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国甚至可以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城市化的社会.这些城市并不享有、也不明确地要求从大一统的政治统治中寻求”自治”,但它们实际上享有一定程度的社区自我管理权利.明清帝国时代的中国城市史以特殊的方式延续着这些发展.不同地域的人群被卷入国内长途贸易的活动之中,由此形成的国内侨居人口(internaldiaspora)的频繁交往给城市带来了更为多元的人口结构,也为城市文化的种种创新作出了贡献。更为复杂的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也带来了一波大规模的私有性质和半公共性质的社团建构的浪潮,极大地增强了市民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并最终使城市人口产生了一种与帝国政府相疏离的感觉。这三个地区在近代都经历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化进程,尽管这一时段欧洲的城市化速度看上去超过了中国,而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在中世纪时代可能是世界的领袖。尤其是在18世纪晚期的工业化开始之后,西方的城市化集中在大型工业化城市里,而在中国,人口的增长更多的是集中在城市层级结构的底端,或者是在农村。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通过小型的、非行政性的市镇的蔓延和生长的形式而产生的,它们的功能是协调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速增长的交换关系。然而,近代西欧、日本和中国的城市都展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文化上,城里人拥有的城乡差别意识在这三个地方都增加了。不断提高的识字率和“印刷革命”带来了崭新的、不同种类的自助手册;与此同时,如咖啡馆和茶馆之类的社交场所得以蓬勃发展,剧院里也是人满为患。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也大大加速(这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展要比在日本更快),社会组织变得更复杂、精致,城里人的各种社团大大地扩展了他们实施自我教化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近代出现的城市化的确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
近代城市 历史演变 自我管理 全球化现象
罗威廉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12-30
2013-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