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传统城市与通商口岸:特征、转型及比较

本文主要综合笔者对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心得与成果,试图以较宏观的角度,来观察19世纪中叶后,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城市(treaty port cities)的历史意义及性格特征,并希望进一步与同时亚洲各地(特别是东南亚与南亚)的殖民城市略作比较分析.这批亚洲各地的口岸城市,都是在近代西方势力侵逼及影响下开放的,甚至不少是由西方人所建立或发展起来的.西方和中国的两种制度,虽然分别存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广大的农村地区竞争,但两个制度却各行其是。西方商业、技术和制度上的改革,大致未能影响范围更广、经营更有效率,但彼此不相关联的中国传统制度;且中国不觉得有改革的需要。就某种程度而言,这带来了都市和农村的分化。口岸代表一个新的、完全西式的都市现象,中国其余地区仍以农村为主;而传统城市基本上也属于不同的阶层类型,与其在农村的腹地有很密切的共存共荣关系,这是通商口岸所明显缺乏的。通商口岸经济活动区域界线较为分明,几乎在所有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以沿海口岸城市为中心及西方文化导向的改革途径,和广大无边际的中国乡村地区,几乎形成了互相难以影响的“两个世界”。或许可以说:通商口岸在中国始终成为“孤岛”;它的影响,如与亚洲其他地区比较,是更接近负面的(negative),而不是正面的(positive)。

近代史 传统城市 通商口岸 地区特征 文化差异

刘石吉

国内会议

城市史研究的新疆域:内陆与沿海城市的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重庆

中文

55-65

2013-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