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音级集合理论被引入我国,近20多年以来,这一理论已然在我国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任何一个音乐理论工作者没有不熟知音级集合理论的。在我国众多理论研究文献中,包含有大量运用音级集合理论进行分析的范例,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及手段,有的文章在进行分析时,仅仅运用音级集合理论进行极为浅显的概念性描述,较少涉及集合结构原则与分析对象之间所能够体现出的更深层的结构形式关系,作曲家的思维偏好及作品本身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认识客体,才能对分析对象达到全面而科学的把握,而音级集合理论所限定的“预置”的“规则”和“路径”势必会造成分析方式的僵化和“效能偏低”等诸多局限。
音级集合理论 结构关系 分析效能
郑艳丽
四川音乐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71-377
2013-05-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