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西部海域近岸底栖鱼类的种类组成
本研究在2006-2008年间,以海研三号与海研二号在台湾西部沿海六测站,深度15~40 m的海域,进行底拖采样,共进行10航次67网次.共捕获41科77属127种的鱼类(含两种未知种),丰度为0.05~146.20 ind./1000 m2.各站的优势鱼种不尽相同,茄萣为黑边鲳(Leiognathus splendens),七股为大鳞鲆(Tarphops oligolepi),台西、王功及观音皆为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淡水则以舌鳎(Cynoglossus sp.)为最优势种.利用各测站鱼种丰度进行群集分析,可明显区分为南北两群集,分别是北群集的淡水、观音、台西和王功以及南群集的七股及茄萣.造成台湾西部海域底栖鱼类分为两大群的主要鱼种贡献度(%),依序为大鳞鲆(11.05%)、细羊舌鲆(Arnoglossus tenuis,10.14%)、大头花杆狗母(Trachinocephalus myop,7.95%)、斑鳍白姑鱼(7.83%)、黑边鲳(6.73%)及大鳞短额鲆(Engyprosopon grandisquama,4.85%).此鱼种组成的差异,可能受到此海域季节性海流变换的影响,以七股为界分成南北两群.
鱼类 种类组成 气候环境 台湾海域
陈孟仙 陈志远 潘仪庭 吴欣儒 陈煦森
台湾中山大学海洋生物科技暨资源学系,台湾高雄80424 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海洋环境工程系,台湾高雄81157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68-176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