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厦门筼筜湖十年来大型海藻群落的变化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处典型高污染咸水潟湖.从2001-2011年,每年的冬、春两季都出现了大型海藻的藻华.其中,在2002-2004年,石莼(Ulva lactuca)出现暴发性增殖,每月石莼的打捞量高达100~140m3.2005年2-5月,尽管尚处于石莼生长的适温期(<25 ℃),但石莼的生物量却迅速衰退.2007年11月起,大型海藻再次大规模出现,除原先的石莼、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水云(Ectoacrpus sp.)以外,还发现有大量的条浒苔(Enteromorpha chathrat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以及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大型海藻群落由条浒苔(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占主导,逐渐经过石莼(2008年1-4月)占主导,最终演变成石莼和根枝藻共同主导(2008年3-5月)的群落结构.2009年,筼筜湖还发现少量的钩凝莱(Camphlaephora hypnaeoides)的分布,2011年筼筜湖又发现了两种刚毛藻属的藻类.可见,从2001年至今,随着筼筜湖环境的逐渐改善,筼筜湖的大型海藻种类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而且,由于大型海藻的出现,为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提供良好的食物资源、栖息地和庇护所,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多样性也大大增加.

湖泊污染 海藻 群落结构 生态修复

郑新庆 黄凌风

厦门大学海洋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国内会议

第一届海峡两岸海洋生物多样性研讨会

厦门

中文

339-346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