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沿海湿地底栖植物碳代谢量的差异
金门位于福建省九龙江口厦门湾内,海岸线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湿地,但是其所扮演的碳吸收生态功能仍未曾量化.本研究利用密闭罩盖法技术,借由红外线监测CO2的流量变化,测定潮间带退潮后底栖微藻、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与甘草(Zostera japonica)三种植物的碳代谢量(生产量与呼吸量).在夏季(7-8月),分别于金门西半部欧厝沙滩(OC)、浯江溪北岸出海口(WJ)、湖下海堤(HX)及北山海堤(BS)四个沿海湿地进行底栖微藻的测定,并同时在浯江溪北岸出海口比较三种不同植物的差异.测量结果显示在4个测站间,底栖微藻碳代谢量以BS最高,其他依序是WJ与HX,而以OC最低.生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海水氮与磷营养盐浓度以及土壤酸碱值与盐度,但呼吸量会受到土壤粉泥黏土含量影响.夏季4个地点底栖微藻CO2净吸收量平均为(13.55±7.12)mg/ (cm2/h),均为正值,显示为碳汇型湿地.不同植物的CO2净吸收量以互花米草最高,其次为甘草,分别为底栖微藻的1.9倍和1.2倍.
底栖微藻 互花米草 甘草 碳代谢量
林蔚任 林幸助
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台湾台中40227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407-416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