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秋水仙碱致左下肢肌溶解1例

一例59岁女性患者,近1个月来因痛风性关节炎复发并加重,自行服用”秋水仙碱”缓解症状,后出现腹泻,腹泻时伴胸闷、全身乏力.入我院后停用任何可能引起肌溶解的药物,并给予大量喝水和补液冲击治疗,于一周后患者腹泻、全身乏力症状显著改善. 秋水仙碱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主要用于急性痛风的治疗和预防,是最古老的治疗急性痛风的药物,它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消炎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与粒细胞的微管蛋白结合,从而妨碍粒细胞的活动,抑制粒细胞浸润。但它不影响尿酸盐的生成、溶解及排泄,因而无降尿血酸作用。秋水仙碱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其不良反应有腹痛、呕吐、腹泻及食欲不振为常见的早期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80%,严重者可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长期服用者可出现严重的出血性胃肠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且有肌肉及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休克、致畸、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有报道秋水仙碱在引起肌溶解后肾功能出现恶化,可能是补液冲击治疗时液体量不足导致肾小管阻塞。目前秋水仙碱导致肌溶解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认为其肾毒性的机制可能是秋水仙碱将细胞阻滞在G2/M期,影响细胞的分裂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对细胞产生毒性。秋水仙碱体内分布广,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对清除药物无效,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应尽早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有肝肾基础疾病的患者,注意监测患者的肝肾功;在治疗早期清除毒物的同时要积极大量补液、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秋水仙碱 左下肢肌溶解 肾毒性 临床治疗

陈曦 李晋 梁磊 吴新荣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药剂科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江苏扬州

中文

225-227

2014-06-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