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皎然《诗式》”作用”与唐五代诗格的”磨炼”理论

作为文学批评术语,“作用”是皎然《诗式》中最先使用的,也是《诗式》中一个重要的诗学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解释,虽有郭绍虞、徐复观、李壮鹰、周维德、张伯伟、王守雪、张晶诸人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有益探讨,然至今还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笔者通过阅读发现,如果把“作用”这一概念放在皎然诗论的整体理论体系中考察,又把皎然《诗式》放在唐五代诗格的范围中进行整体考察,分析唐五代诗学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就会发现,皎然诗论中所言“作用”这一概念,其意义主要指向诗歌之“意”,指诗歌创作过程中对诗意的琢磨与锤炼,是唐五代诗格“磨炼”理论的一部分。如果把《诗式》放在唐五代诗格的整体环境中进一步考察,发现,皎然的“作用”理论实际就是唐五代诗格“磨炼”理论的一部分,它上承王昌龄,又下开《金针诗格》及徐寅《雅道机要》等晚唐五代诗格,是唐五代诗格核心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歌发展到唐代,律诗的体格以及声律的限制使得诗歌的创作成为一种技术含量颇高的事情,要在有限的字数中涵咏丰富的情志,则必须经过反复的“磨炼”,这应该是包括皎然“作用”在内的“磨炼”理论产生的大背景。

诗歌创作 《诗式》 皎然 诗学概念 唐五代诗格

李江峰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呼和浩特

中文

47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