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從物境到意境:皎然詩論在”情景交融”模式上的推進

本论文以皎然《诗式》为主体材料、《诗议》与《杼山集》为辅助材料,并用唐前「物境」说为对照模组,观察皎然「意境」论的艺术心理特征,突颢物境由外入内的构思活动,特别是「内境」的重要性,期能细微呈现「意境」论的心理机制,以及它与感物言志系统的差别。基本上,情与景是中国抒情诗的两个端点,彼此交融的状态正如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所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云:「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又如<诗译)所云:「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能够妙合无垠,在中国诗论史上发展出王夫之的「情景交融」理论,和皎然力幅运用「内境」概念的推演有很大的关系,皎然「意境-论的提出,一来增补拓深王昌龄「意境」的内涵,形成对六朝戚物雷志系统的反向思惟:二来推进情景关系的解释系统,开启宋代「情景交融」的讨论,乃至有王夫之「情景交融」理论的提出。从整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演进来说,晈然是个很重要的关键点。王梦鸥当云:「今观《诗式》内容,多推衍王昌龄论诗之旨,尤重其所谓意格。」黄景进说:「皎然的说法,有些看来甚似在为王氏(昌龄)之说作注解。」这都是证明皎然对王昌龄「意境」的增补,本文的论述主要在说明「意境」论乃六朝物境论之后的内境说。王昌龄提出「物境」与「情境、意境」的对照,皎然更提出「重意」、「取境」、「作用」等,乃心灵以「意」设「境」的美感经验与创作法则,其理论基础根源于佛教的内观思惟。在中国诗学理论史上,皎然突颢了内在心识作用的深层心理机制,使「情景交融」模式更精微的呈现。

诗歌创作 《诗式》 皎然 情景交融模式

蕭麗華

台灣大學中文系

国内会议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呼和浩特

中文

47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