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生产性保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路径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成果。其形式和内容具有发展性和活态性的特点。表现在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通过人的“口传身授”和“代代相传”来实现继承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特性决定了不可能把非遗放在博物馆里仅供展示,而应当在不违背和破坏其核心价值和核心技艺的情况下,引入生产和生活实践,让其不断发展并融入民众的现实生活。在挖掘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实施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形态和层次所提出的“走出去”路径选择,意在将品牌塑造作为核心竞争力,将具有良好经济优势的非遗项目转换为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集聚化发展模式,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及其国际化。在我国,非遗“走出去”无论观念、体制,还是产品、渠道,都还处于反复摸索和不断尝试的阶段,而且非遗文化产品和一般的文化产品不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具有更大的难度、更强的复杂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出去”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命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价值评估 生产性保护

蒋多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国内会议

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白马湖论坛

杭州

中文

7-15

2014-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